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英国私营军事公司的崛起与调整 The Evolution of Britain’s Private Military Companie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4/9/6 9:28:43
浏览次数:328  

  文/李皛

  一、现代私营军事公司的发源地

  私营军事公司(Private Military Company,缩写:PMC),又称私人军事承包商,其业务范围属于广义的安保领域。但此类公司提供的服务军事性很强,更接近于本应属于军队的工作,往往需要涉险进入正在发生武装冲突乃至事实上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海外地区,某种意义上而言,其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范围内兴起去殖民化的浪潮,以英国为代表的、曾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欧洲强国,出于继续保持对新独立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目的,一度热衷于以非政府方式雇佣武装人员实施渗透、颠覆等活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导致了雇佣兵的“复兴”。然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下,日内瓦公约、联合国雇佣军公约等国际法中加入了关于在武装冲突中禁止使用雇佣兵,并对此类行为追究战争罪责的条款。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被迫立法禁止使用雇佣兵参与海外军事行动。
  然而,西方商人及原雇佣兵从业人员很快找到了国际法和本国法规的漏洞,私营军事公司开始崛起。这些公司拥有合法的现代法人制企业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其麾下的武装人员以公司雇员身份和商业合同的形式规避了法律上对雇佣兵的定义,且其海外业务名义上不包含参与作战的内容——当然,不排除出于“自卫”使用武力。而英国正是现代私营军事公司的发源地。
  1965年,一群原属于二战时期成立的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英国特种空勤团(SAS)的退伍军人,在SAS创始人大卫·斯特林爵士和约翰·伍德豪斯的领导下,创立了被普遍认为是全球第一家现代私营军事公司的看守国际(WatchGuard International)公司,专门接受武装安保和军事技能培训领域的订单。该公司在成立后先后介入也门、利比亚等国的国内冲突,主要承担海外“对英国友好”的武装力量的培训业务,还曾与英国军情六处共同策划、组织在海外发动武装政变。然而其走私武器和偷运人员的活动被查获,导致了严重的外交和司法纠纷。阴谋败露后,大卫·斯特林被迫解散了看守国际公司,但很快东山再起,出任萨拉丁安全有限公司(Saladin Security Ltd)等私人军事公司的负责人。
  大卫·斯特林的事业并非个例。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SAS几乎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私营军事公司的摇篮。出身于该部队的前军人以领导者、策划者、咨询专家或战斗员的身份活跃在全世界各个冲突地区。例如SAS前军官迈克·格雷准将等人于1975年创办的基尼米尼服务(Keenie Meenie Services)公司,于80年代与英美政府签订合同,参与苏阿战争和尼加拉瓜内战。该公司于90年代解散,但其衍生的萨拉丁安全有限公司仍然是英国最重要的私人军事公司之一。“反恐战争”期间,到2008年,在伊拉克为私营军事公司工作的SAS退伍军人数量已超过该部队现役军人数量。当然,为全球私营军事公司提供“人才储备”的英国军队单位远不止SAS,如主业为海事安全服务的不列颠风险集团(Britannia Risks Group)的安保团队中,超过65%的人员来自英国皇家海军。雇用英国等西方大国的精英退伍军人已成为私营军事公司标榜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招牌”。
  20世纪80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政策影响下,为控制军队规模和军费开支,英美政府热衷于将非核心的国防业务“商业化”,外包给私营企业。特别是在海外干预行动中为追求经济上的高效率,并尽可能减少军队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以避免出现政治问题,私营军事公司不仅从政府获得巨额合同,而且其在此类行动中的角色也越来越接近政府的代理人,与国家军队的边界日益模糊。与此同时,裁军使更多职业军人涌入私营军事公司,不仅带来了专业技能,而且密切了这些公司与政府和军队的关系,帮助其向国防业务的核心领域渗透,并在海外行动中获得与军队同等的特权——如司法豁免权,或使其在“灰色空间”的行动得到政府默许。

  二、宽松的政府监管促进私营军事公司发展

  随着承接西方国家政府合同的私营军事公司在全球冲突地区的活跃,国际社会对西方大国利用这些实为雇佣兵组织的公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行径不断予以谴责,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西方国家不得不逐步加强了在立法和行政层面对私营军事公司海外业务的监管,明确定义了武器走私、滥用暴力、侵犯人权等非法行为和当发生违约、违法行为时对此类公司及监管部门的问责机制,但英国则对本国私营军事公司长期维持宽松的法律环境和监管政策。
  除非私营军事公司正在执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否则英国并不存在专门对其监督的政府机制;英国长期未制定针对此类公司海外业务的专门法规,而是对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安保公司——其数量以千计——实行同样的管理手段和监管标准,如2001年出台的《私人安保行业法》。2002年,英国政府发布关于应如何监管私营军事公司的“绿皮书”,对一系列政策选择进行了审视,但没有作出改变。
  英国研究机构统计后发现,截至2018年,大约有235家在英国注册的安保公司的业务领域涉及敏感的海外军事活动,但英国法规允许其保持极低的运营透明度。在这些公司中甚至有数十家根本就没有官方网站,对公众而言完全处于“黑箱”状态;还有一些公司的网站只开通英国军队和执法机关的访问通道,拒绝接受公众监督;大部分公司不会向外界透露员工包括姓名、职业经历在内的详细信息及其敏感业务的准确信息,例如萨拉丁安全有限公司,在其公开介绍中对咨询、合规、培训、私人保镖等常规安保业务大费笔墨,对海外武装护卫业务则寥寥数语,语焉不详,更不会公开其在此类业务中使用武力标准等核心内容。更多公司在描述其业务时使用“提供运营支持服务”“定制安全解决方案”等极为模糊的语句。还有一些公司使用虚假地址进行注册,以及被发现注册时列出的公司董事姓名与网站上公布的不一致等。所有这些隐瞒行为在英国都是合法或只被视为“疏忽”。
  这种隐秘的氛围对于私营军事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该行业的核心“圈子”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其与政府和军队的关系以及开展业务的手段很难经受得住公众与法律的审视,保持隐秘为其拓展了必要的“灰色空间”,而且便于核心人员在卷入麻烦后迅速脱身——相当多的公司实质上只是用后即弃的“合法性”外壳。
  由于缺乏直接适用于私营军事公司海外业务的法规和专管政府部门,英国此类公司的海外活动基本只受其内部管理和所在国法律的规制,一旦其员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除非所在国进行起诉,否则几乎不可能受到制裁——然而众所周知,受此类公司“偏爱”的国家往往法治不够健全,或者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更不用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承担海事安全服务的私营军事公司在国际公海活动时,几乎可以规避任何国家的一般法规,只有专门法规和机制才能制约其利用此类漏洞非法运输武器或过度使用暴力等行为。
  英国政府将其宽松政策定义为所谓“自我监管”,并承认其主要目的是节约开支,并避免因私营军事公司的海外活动对政府问责。2009年,由于国内要求加强监管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英国政府宣布制定《私营安保服务提供商国际行为准则》,但其仅对承接英国政府合同的公司具有强制性。负责监督该标准执行的行业自律组织“复杂环境安全小组”负责人2016年公开表示,“任何行业都不能保证没有不守规矩的公司……如果其他客户购买不受监管的私人安保公司提供的服务并因此承担风险,那是客户自己的事情”。英国政府还承诺努力制定国际通行的私营军事公司全球标准,但事实上,在前述英国的235家私营军事公司中,只有15家加入了2010年由瑞士政府倡导制定的《私营军事和安保公司国际行为准则(ICoC)》;在设有网站的212家公司中,只有7%有关于合规性的公开内容。
  英国政府的宽松监管助长了私营军事公司只求牟利、规避承担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的风气,也吸引了大量并非以英国为主营地的公司在英国注册。一些公司公开向客户保证,其将“在可能的情况下”遵守法律,但当客户存在安全需求时将“绝不犹豫”地采取行动,暗示其提供的“服务”可超越法治与人权原则的限制。在政府的纵容下,英国私营军事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不仅拥有可与美国同行相媲美的业界影响力,且一向以胆大妄为著称。“反恐战争”爆发后,杰富士(G4S)和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Aegis Defense Services Limited)的雇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制造了大量丑闻,但从未在英国国内被起诉。2004年,津巴布韦破获了在不明金主支持下,由SAS前军官西蒙·曼恩率领的64名英国人和南非人组成的团伙的政变阴谋。2011年,英国船运保护国际有限公司(Protection Vessels International Ltd)的雇员因未经许可在厄立特里亚境内藏匿武器而被捕,后来被指控犯有破坏、间谍和恐怖主义罪,迫使该公司道歉以换取释放。

  三、“反恐战争”期间私营军事公司急剧发展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动“反恐战争”,英国作为亲密盟友在每一次重大海外军事行动中紧紧追随美国,海外派遣的军队规模亦仅次于美国。硝烟战火为英美私营军事公司带来了无限“商机”,其团队规模、业务范围和盈利能力在短短数年内爆发性增长。美国军事占领当局授予私营军事公司雇员免于受所在地司法起诉的豁免权、军事设施的完全通行权和致命武力的使用权,更是免除了其“后顾之忧”。“反恐战争”造就了以黑水公司为代表的美国私营军事公司的赫赫凶名,而英国同行们也不遑多让。
  在私营军事公司的核心圈子中,最为推崇所谓的“冒险家精神”,信奉利益至上,违法只是“成本”,机遇来临时应不顾一切。其典型代表就是前英军中校蒂姆·斯宾塞。斯宾塞在军中服役长达20年,其间参加过英阿马岛战争,北爱尔兰和巴尔干冲突,是前英军特种部队总监杰里米·菲普斯将军的老部下。斯宾塞于1995年退役后就出任私人军事公司桑德莱国际(Sandline International)首任首席执行官,在其领导下该公司服务于英国力拓矿业集团的利益,参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内战;其后在企图夺取钻石开采特许权的泰国不法商人支持下参与塞拉利昂政变。其间,桑德莱国际公司武力镇压平民,违反联合国武器禁运禁令,涉嫌贿赂和欺诈,甚至斯宾塞本人也曾遭政变军队关押,由此引发的风波迫使前英国驻塞拉利昂高级专员彼得·彭福德辞职,险些令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下台,但斯宾塞最终全身而退。
  “反恐战争”爆发后,斯宾塞于2003年创办了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乘着伊拉克战争的“东风”,于次年赢得美国国防部价值4.3亿美元的合同,在其控制下有数十家分包商,拥有当时规模最大的“私人企业军队”。2005年,一些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视频显示,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负责武装护送任务的雇员在巴格达街道上扫射民间车辆。此外,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还被曝光为压低成本,以16美元的日薪雇用来自塞拉利昂的未成年人士兵,而伊拉克雇员的日薪则约50美元,有西方军队服役经历的白人武装安保人员日薪可达数百美元至2000美元。当时恰逢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正在申请加入美国最权威的行业自律组织“国际和平行动协会”(IPOA),结果导致申请被否决。该事件令蒂姆·斯宾塞陷入舆论漩涡的中心,但其公司和雇员通过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命令获得司法豁免权。此后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继续作为最主要的军事承包商之一活跃在伊拉克,在2011年美军主力撤离后和其他7家公司共同主导巴格达的安保业务,于同年赢得美国国务院价值4.97亿美元的美国驻阿富汗喀布尔大使馆安保合同,并为当时的卡尔扎伊政府提供安保服务。2015年,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被加拿大私营安保企业全球安全(GardaWorld)公司收购。
  同样抓住机遇的还有奥利弗集团(Olive Group)。该公司于2001年由曾任英国陆军前总参谋长查尔斯·格斯里的助手、与英国皇室关系密切的退役军官哈里·莱德-伯克创办,最初是为上流社会提供安保服务的小型企业,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迅速赢得了美国国际开发署价值6.8亿美元的合同,主要负责保护外资公司的安全。该公司的其他合同还涉及保护美国海运装卸公司在伊拉克使用的码头等业务,为此雇用了数十名来自英国陆军廓尔喀旅的退役士兵。此外还有由英国陆军退役军官乔纳森·加瑞特于2001年创立的埃利尼斯国际(Erinys International)公司。2003年初,前SAS副指挥官阿利斯泰尔·莫里森入职该公司,随后在美军占领伊拉克后第一时间赢得了军事占领当局授予的组建石油设施保护部队的合同。直至2004年12月合同到期,该公司将部队和军事资产移交伊拉克临时政府石油部为止,其一度控制着约16000名武装安保人员和包括飞机在内的军事装备。此外,埃利尼斯国际公司还为美国驻伊拉克工程部队的项目提供安保服务,并负责军事占领当局文职雇员的人身保护。奥利弗集团和埃利尼斯国际公司在伊拉克也曾惹上过大麻烦,前者两名雇员在摩苏尔遇袭身亡,后者的雇员则被曝光非法拘禁16岁伊拉克少年并施加酷刑,但均未影响其履行合同。
  除这些“暴发户”外,英国老牌私营军事公司也同样在“反恐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成立于1981年的防御系统有限公司(Defense Systems Limited),后于1997年因被收购更名为装甲集团国际(ArmorGroup International)公司,2003年5月赢得了伊拉克“重建”任务的主要承包商美国柏克德工程集团的合同,到2007年该公司在伊拉克已拥有1200名雇员,主营业务为运输车辆护卫,此外还获得了价值1.89亿美元的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安保合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截至2007年,该公司在伊拉克已造成26人死亡,但其仍成为极少数经伊拉克内政部和贸易部合法注册,并获得经营许可的私营保安公司之一。2008年,全球规模最大,但主要经营常规保安业务的杰富士公司收购了装甲集团国际公司,极大增强了其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冲突地区开展业务的能力,但随后便遭丑闻缠身。2009年,一名装甲集团公司武装安保人员射杀两名同事,被伊拉克法院判处20年徒刑;同年,美国国务院报告认为由装甲集团公司承担的喀布尔大使馆安保项目存在严重安全漏洞,其为节约成本雇佣不会说英语和普什图语(阿富汗当地语言)的尼泊尔警卫严重缺乏履职能力,最终导致该使馆的安保业务被移交给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
  “反恐战争”期间充斥苦难与悲剧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对英美私营军事公司而言,却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到2008年,美国政府已累计向签订合同的310家私营军事公司支付了约850亿美元。2004年以来,英国政府每年向私营军事公司支付至少5000万英镑,而政府合同(包括转包合同)只是其收入来源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美国及其盟友急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泥潭中脱身,这场盛筵终归迎来终结,私营军事公司不仅业务收缩、收入剧减,还面临着恢复因“反恐战争”期间肆意妄为、丑闻频发而遭到重创的国际声誉和合法性的艰巨任务,从而在约2010年后普遍进入了调整时期,但是日益动荡不安全的世界仍将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

  四、在动荡世界中持续发展的私营军事公司

  在后“反恐战争”时代,英国私营军事公司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很多公司效法美国黑水公司改头换面,调整了业务发展方向,主攻情报分析、政策咨询、职业培训、战略顾问、技术支持等领域,试图远离肮脏的雇佣兵形象,摆脱“反恐战争”的杀戮场,在公众和潜在客户心目中塑造知识精英的新形象。例如,奥利弗集团在美国购买土地建设占地700英亩的培训设施;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风险咨询部门负责人多米尼克·阿姆斯特朗,在原公司被全球安全公司收购后,创立了赫米纽斯(Herminius)公司,主营战略情报分析和决策顾问。
  二是努力营造加强行业自律的形象。如36家在英国注册的主要私营军事公司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复杂环境安全小组”,负责监督和鼓励同行遵循2008年瑞士政府和国际红十字会倡导的《关于私营军事和安保公司的蒙特勒文件》、2010年英国政府制定的《私营安保服务提供商国际行为标准》等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所确立的尊重主权、约束暴力、保护人权等原则。当然,作出如此姿态的目的也在于促使英国政府能够顶住社会舆论压力,继续保持对私营军事公司的宽松监管政策。
  三是为适应行业环境的剧变,不断进行拆分和并购。在看清“反恐战争”期间美西方国家利用私营军事公司作为代理人干涉别国内政乃至于直接帮助侵略的事实后,众多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主权,纷纷制定法律规制乃至完全禁止此类公司在本国开展业务,促使高度依赖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业务的英国私营军事公司纷纷成立在主要市场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或干脆进行拆分。与此同时,为减少同质化竞争,增强盈利能力,积极进行并购。当前,英国多家声名显赫的私营军事公司已并入少数几家业务范围广泛的全球性跨国安全公司,如在并购了装甲集团国际公司后,杰富士公司自己也于2021年接受了联合环球(Allied Universal)公司的并购;奥利弗集团与美国黑水公司重组而成的阿卡德米(Academi)公司、美国最大的三叶蓬(Triple Canopy)公司等几家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私营军事公司合并成为康斯特利斯(Constellis)集团;以及全球安全公司对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的并购。
  “反恐战争”已经尘埃落定,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私人军事公司的行事作风似乎也有所收敛,然而日益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决定了这些“好乱喜祸”的当代雇佣兵军团还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英国政府授予私营军事公司的合同价值在“反恐战争”结束后仍常年保持稳定,如在2012—2016年约为1.6亿英镑,其中杰富士公司赢得合同金额为9000万英镑,全球安全公司为4960万英镑,宙斯盾防御服务公司为870万英镑。
  从全球来看,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私营军事公司的年均市场规模仍在数千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年度全球军费总额的五分之一。而这些公司的所作所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黑箱”之中。对此,英国社会舆论呼吁政府不仅应该改变长期以来的“自我监管”政策,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化监管,而且必须警惕将本应属于国家军队的职能“外包”给私人企业的这种做法本身具有极其严重的政治隐患,就本国而言破坏了作为现代主权国家根基的对暴力的垄断和合法性保证,更是对以国家主权至高无上、主权国家彼此间独立平等为基石的现代国际法秩序的侵蚀和破坏。■
  
  【作者简介】李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领域为涉外警务和边疆学。
  (责任编辑:冯苗苗)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