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故地”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8/3/13 9:37:42浏览次数:12077
|
文 /王宗伦 警局名称: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 地理位置: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是“中国方竹笋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地域特点:桐梓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辖区面积:3202平方公里 辖区警力:400余人 辖区人口:74.5万人 现任领导:桐梓县公安局长周正刚 警局地址:贵州省桐梓县河滨南路公安大楼 联系方式:0851——26653092 历史人文 唐贞观十六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后随朝代更替,隶属关系多次变迁。清雍正六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至今未变。唐蒙开夜郎道,在桐梓境内留下“蒙渡”遗址。桐梓县夜郎镇为夜郎古国故地。唐李白流放夜郎,至今还有多处古迹。民国时期出现“有官皆桐梓”的军政文化现象。抗战期间,大批军工企业内迁,桐梓被称为抗战“模范县”。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两次攻克娄山关,并在桐梓县城驻扎,在桐梓获得的大量物资,给红军长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补给。 警局历史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公安局随桐梓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公安工作从保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到保卫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相向而行,与时俱进,忠诚护卫。 机构设置 桐梓县公安局设政工室、指挥中心等18个科室,城南、城北等25个派出所,看守所、强制隔离戒毒所、行政拘留所三个下属机构。 现任局长周正刚主持全面工作。 特色工作 一、严优并举,倾力建设“娄山金盾”。该局牢牢把握队伍建设这一主线,大力倡导培育“忠诚、敬业、廉洁、担当、务实、创新”的桐梓公安精神,“预防针”常打,“毛毛雨”常下,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强化民警养成教育,推动队伍良性发展;成立“民警家属委员会”,协助解决民警家属就业、家庭矛盾等问题;依托建立“警娃之家”,专门聘请老师开设假期班,解除“双警家庭”照顾孩子难的后顾之忧;实施“星光之星”评选活动,全局上下营造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激发队伍战斗力。 二、文化育警,着力铸造“忠诚警魂”。该局历来重视文化育警工作,于2004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围绕“一所一特色,一警一爱好”的目标,各派出所结合辖区乡土文化特色打造派出所文化苑,成立12个文体协会,不断赋予文化育警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 三、科学布防,多元共治“平安桐城”。该局在城区建立五个屯警点,按照“四班三运转”模式开展巡处,城区勤务模式更加优化,发案率明显下降。狠抓党务引领警务,发挥中心派出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整合片区力量,划分八个治安防控区,强化片区打防管控,破案率明显提升。强化特殊人群管理,一是肇事肇祸精神病人249人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进行收治;二是特殊学校已累计招收“问题青少年”305名,通过教育、挽救、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80%以上;三是特殊医院收治“特殊病员”241人;四是开展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确保吸毒人员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 获得荣誉 该局先后获得“全省五好基层党委”“全省优秀公安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队伍正规化建设一级示范单位”等省、市县表彰奖励81次;各所队室获得公安部、省厅、市局表彰289次;民警个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先进工作者”“全国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国家级表彰12人次,省市县级表彰奖励1600余人(次),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800余人(次)。■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