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法国警察构建宠物管理的现代治理体系 Modern Pet Governance: France’s Police Initiative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5/11/27 9:38:46
浏览次数:50  

  文/袁晨钧 余进

  在全球城市化率突破60%的当下,宠物管理已从家庭私域事务演变为现代警务治理的重要公共命题。法国作为欧盟动物保护立法的标杆国家,其警察执法体系通过“宪法奠基—法律规制—技术赋能—社区共治”的四维协同模式,在平衡人宠权益、维护公共安全与城市秩序方面形成了独特范式。
  
  一、法律体系

  (一)宪法原则的确立实现生命伦理在法律实践中的具象化
  2019年法国宪法修正案历史性地将“动物享有受尊重的生存权”写入第35条,这一宪政突破源于社会对动物福利的长期关注。宪法委员会在释法中明确指出,动物保护是“共和体制下生命尊严原则的必然延伸”,为警方处理虐待案件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自此,法国警方在涉动物案件中可直接援引宪法条款论证执法正当性。例如,2024年马赛警方查处一起宠物猫长期饥饿虐待案时,即通过宪法第35条强化指控力度,最终促成法院判处施虐者3年监禁。

  (二)核心法律的体系化构建实现从农业文明到城市治理的规范迭代
  作为法国现存最古老的农业法典,《乡村法》于1804年颁布,历经28次修订,逐步从牧场管理转向包含伴侣动物的全域治理。2024年修订的《乡村法》第L214-3条创设了“犬只全生命周期行为管理制”,要求所有犬只在12月龄完成基础服从训练,包括唤回响应、公共空间避让等12项技能,3岁起每年通过进阶行为评估,如人群密集区抗干扰测试。未通过考核的犬只禁止进入市政公园、商业中心等场所,违者主人会面临200?500欧元阶梯式罚款。这一制度直接回应了2020年里昂市区犬只攻击事件,一只未受训练的边境牧羊犬在音乐节现场突发狂躁,导致5名观众轻伤。
  针对巴黎、里昂等超百万人口城市的人宠空间冲突,《城市法》第L123-5条构建了精细化的三维治理框架。在垂直空间安全方面,规定高层建筑7层以上养犬需提交阳台改造方案,防护栏高度不得低于1.8米,网格间隙≤5厘米,并安装防挣脱锁扣。2024年,巴黎17区某居民因未按规定改造阳台,导致宠物鹦鹉飞逃并撞伤行人,被警方依据该条款罚款800欧元,并强制要求72小时内完成全封闭改造。水平空间分区上,在香榭丽舍大街等核心商业区划定“宠物动态禁入区”:工作日9:00-21:00禁犬,周末及节假日允许牵绳犬进入但需佩戴嘴套及反光标识,违规者面临35?135欧元现场处罚,措施实施后该区域2024年宠物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68%。时间维度调节上,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可申请“宠物友好开放时段”,但需提前15个工作日向警方备案,并按每10只宠物配备1名专业训犬员的标准执行,部分文化场所允许导盲犬进入,体现了对特殊需求群体的关怀。
  2011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第521-4条建立“虐待动物犯罪阶梯”,将虐待行为分为违警罪、轻罪、重罪三级,分别对应最高7500欧元罚款、3年监禁及4.5万欧元罚款、5年监禁及7.5万欧元罚款;2024年生效的《反虐待动物法案》进一步强化保护,新增了禁止宠物店售猫狗、终身禁养等措施。2024年尼斯破获的猫囤积案中,当事人因未绝育致猫群过度繁殖并感染,依据上述法律被追究刑事责任、赔偿15万欧元救助费用且终身禁养,该案成为法国通过“刑事处罚+民事赔偿+行为限制”治理动物虐待的典型案例,法国国家警察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同类案件追责量同比上升27%。

  (三)技术标准的刚性落地实现身份识别与行为监测的全链条规范
  法国发布《宠物电子标识技术规范》《动物诊疗操作标准化手册》等12项配套文件,构建技术治理底座。芯片植入需标准化操作,必须植入犬猫肩胛骨间皮下1?2厘米处,由持有农业部颁发的“动物电子标识操作证”的兽医执行,违规操作罚款1000欧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宠物芯片植入合规率达98.9%,国家动物数据库(I-FAP)收录652万只宠物信息,包含17项基础数据及医疗、行为记录。同时,开发“犬只攻击性预判模型”,通过唾液皮质醇水平检测、基因图谱分析等技术,对47个高风险犬种进行风险分级, 2024年成功预警1200余起潜在攻击事件。

  二、执法实践

  (一)公共秩序维护推进从经验治理到智能治理的范式变革
  巴黎创新推行“红橙黄绿紫”五色区域管理体系,将城市划分为489个宠物活动单元。红色禁区(82个)如埃菲尔铁塔观景台、卢浮宫广场等核心古迹区,24小时全面禁犬,配备智能眼镜巡逻警员,通过实时图像识别技术辅助执法,违规识别率达95%,执法效率提升60%;橙色限时区(217个)如卢森堡公园、塞纳河右岸步道,每日6:00-9:00、18:00-21:00允许牵绳犬进入,AI摄像头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未牵绳、未佩戴嘴套等行为,试点区域违规率下降78%;绿色活动区(124个)为社区宠物主题公园,配备自动清洁机器人、智能饮水站及犬只心率监测地垫,实时数据接入警方指挥中心,有异常情况自动触发预警;黄色过渡区(45个)为商业综合体周边缓冲区,允许临时停留但需保持宠物在视线范围内;紫色敏感区(21个)为学校、医院周边50米范围,全天候禁止任何宠物进入。
  在行为规范的科技赋能方面,开发“电子牵引绳监测系统”,为比特犬等一类危险犬种配备内置压力传感器的金属牵引绳,当犬只发力超过安全阈值时,系统自动向主人手机发送警报,2024年巴黎通过该系统查处违规牵引案件1890起;里昂在32个宠物活动区铺设生物降解监测垫,集成气味传感器、GPS定位及AI图像识别技术,当检测到未清理粪便时,30秒内将预警信息推送给300米内巡逻警员,附带现场照片及定位数据,清洁违规率从42%骤降至9%。

  (二)危险行为管控推进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全周期治理
  法国农业部建立动态更新的“一类危险犬种清单”,当前包含17个品种。饲养者需通过多重审核。资格审核要求年满28岁、无暴力犯罪记录、完成60课时专业训犬课程,包括攻击性识别、应急控制等内容;设施验收需住所应安装3米高防攀爬围栏、地下50厘米防挖掘钢板,配备热成像监控及紧急报警系统;保险覆盖要求购买200万欧元责任保险,涵盖攻击事件医疗、设施损坏及犬只捕捉费用;行为评估需每季度由认证动物行为学家进行实地测评,出具《风险等级证书》;动态监管要求植入具有实时定位及心率监测功能的升级版芯片,数据每10分钟同步至警方数据库。2024年波尔多警方通过该机制,成功拦截一起非法繁殖阿根廷杜高犬案件,当事人因多项审核不达标被判12个月监禁。
  警方制定《危险犬只应急处置标准操作程序》,明确分级响应机制。一级响应(0?120秒):要求最近巡逻单元携带犬用镇静剂(阿扎哌隆)抵达现场,使用扩音器指令控制犬只,建立100米警戒圈。二级响应(120?300秒):若攻击持续,探索无人机远程镇静技术在危险犬只控制中的应用,2024年马赛老港事件中,警员在2分30秒内完成空中镇静作业,避免了8名游客受伤。三级响应(300秒后):当威胁生命安全时,授权使用特制麻醉枪实施击毙,同步启动兽医团队进行尸检及基因检测,为司法程序提供生物证据链。

  (三)犯罪侦查推进跨部门协同与大数据预警的深度融合
  在虐待案件调查中,警方联合法国动物保护协会(SPA)、全国兽医协会形成专业化团队。现场处置组配备无人机三维建模系统,2024年尼斯囤积案中,通过航拍技术精准定位159只受困猫的分布位置,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法医鉴定组运用骨密度CT扫描、毛发微量元素质谱分析等技术,精确判定虐待持续时间及伤害程度,2024年里昂犬只虐待案中,兽医通过牙齿磨损程度鉴定,证实施虐行为已持续2年以上;心理干预组引入临床心理学家对囤积症、虐待倾向者进行心理评估,尼斯案中发现当事人存在严重的“控制型人格障碍”,法院据此判处其接受2年强制心理治疗。
  依托I-FAP数据库,构建包含22项指标的遗弃风险评估模型。黄色预警针对疫苗接种中断超60天、医疗支出骤降70%等异常数据触发短信提醒,2024年成功干预187起潜在遗弃事件;红色预警针对芯片信号在动物收容所周边500米范围内停留超180分钟,自动启动人脸识别追踪及社区网格员上门核查,巴黎某老年饲主因突发中风计划遗弃宠物,系统通过医疗数据异常联动急救中心,最终实现人宠同步救助。

  三、区域创新中文化适配与科技赋能的差异化实践

  (一)大都市圈实行智慧生态与精细治理的深度融合
  巴黎实施“人宠共融3.0”计划,升级“ParisChien”App至3.0版本,整合289个宠物活动区实时人流数据、42家24小时宠物医院导航、117个临时寄养点预约等12项功能,用户举报线索占警方接报量的45%,2024年通过App收集有效线索23.4万条;在杜乐丽花园试点“蓝牙电子围栏”,为500只注册犬只佩戴智能项圈,划定喷泉周边5米、雕塑基座3米等虚拟禁入区域,越界时项圈振动提醒并向主人推送通知,试点区域违规率从32%降至5.6%。
  里昂推行“犬种积分动态管理系统”,实施“基础分+技能分+行为分”的三维积分体系。基础分(20分)由饲养低风险犬种(如比熊犬)自动获得,可自由进入90%公共空间;技能分(80分)要求饲养德国牧羊犬等工作犬种需通过包含拒食陌生人投喂、人群中静坐30分钟等10项技能考核;行为分(±50分)中,未牵绳扣20分、主动救助流浪动物加10分,积分低于60分者限制进入商业中心。2024年,市中心犬只伤人事件同比下降62%,相关经验被柏林、巴塞罗那等城市借鉴。

  (二)乡村与岛屿实行传统治理与现代规范的创造性转化
  卢瓦尔河谷针对牧羊犬、猎犬等工作犬,制定了《乡村工作犬管理宪章》。在放牧自由与技术约束方面,允许佩戴高精度GPS项圈(定位误差≤2米)的犬只在牧场自由活动,农业无人机每日4次巡查,违规越界案件下降68%;繁殖伦理规范要求母犬每年限繁殖1胎,幼犬出生后30天内完成芯片植入及首针疫苗接种,违者罚款500?1000欧元,区域内流浪工作犬数量6年下降53%。
  科西嘉岛尊重当地牧民“犬只协助放牧”传统,实施差异化政策。非旅游区允许未绝育犬只参与放牧,但需每年向市政厅报备繁殖计划,警方联合畜牧协会建立“幼犬领养合作社”,确保每只新生犬只4周内完成领养匹配;旅游区严格执行城市管理规范,一类危险犬种禁止进入沙滩、度假村,2024年该岛流浪犬数量较2019年下降58%,传统畜牧文化与现代治理实现和谐共生。

  (三)社区共治实行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创新
  尼斯组建由退休警员、兽医、宠物店主等组成的“社区宠物专员”队伍,承担多重职能。在纠纷调解方面,2024年成功化解宠物噪声、粪便纠纷3200起,调解成功率达95%,较警方单独处理效率提升70%;适老化服务为65岁以上饲主提供芯片植入协助、训练课程预约等上门服务,覆盖1.2万户家庭;流浪猫TNRM全周期管理通过每月巡查社区流浪猫聚集点,运用AI摄像头统计种群数量,推动92%的社区实现“零新增流浪猫”。
  马赛推行“流浪猫数字治理”工程,创新“诱捕—绝育—放归—监测”(TNRM)闭环体系。双重身份标识为绝育猫植入ISO标准芯片,左耳实施“V”型剪耳标记,2024年完成2.3万只流浪猫绝育;喂养许可制度要求市民申请“流浪猫临时监护人”资格,通过芯片数据云平台管理喂养行为(每户限养5只),违规者处200?500欧元罚款;智能监测网络在189个喂食点部署搭载YOLOv6算法的监控设备,实时统计猫群数量及健康状态,社区流浪猫年递减率达25%,相关模式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推广。

  四、执法挑战与未来图景

  (一)系统性治理难题
  当前,法国面临多重治理挑战。流浪动物治理困境显著,2024年全国动物收容所平均入住率达92%,巴黎流浪猫救助量同比增41%,经济衰退导致“医疗遗弃”(因无力承担诊疗费用弃养)占比升至35%。跨境犯罪治理壁垒突出,东欧非法繁殖场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向法国走私“设计犬种”,2024年查获的违规犬只中有42%存在基因缺陷,欧盟成员国间法律差异导致证据互认平均耗时16个月,欧洲刑警组织2024年曾宣称全链条打击率仅32%。文化认知冲突在马赛北区等移民聚集区较为明显,48%的违规牵绳案件源于传统散养观念,25%的伤人事件涉及未接受社会化训练的家庭犬只,宗教祭祀活动与动物保护法律的潜在冲突时有发生。

  (二)未来治理方向
  未来治理将聚焦技术革新、制度协同、文化适配与服务深化。技术层面,法国国家警察总署部署“犬只攻击性基因检测”试点,通过唾液样本分析预判风险,计划2026年覆盖所有一类危险犬种;同时探索VR技术在宠物训练中的应用,拟降低训练成本。制度层面,欧洲刑警组织正推动欧盟成员国间宠物管理法律协调,强化欧洲刑警组织在跨境动物犯罪中的协调作用,建立成员国间芯片数据互认机制,2024年法德已率先实现芯片数据实时共享。文化适配方面,法国内政部在移民聚集区试点招募多元文化调解员参与宠物管理纠纷调解,2025年计划培训500名专业调解人员;警察培训体系新增“人宠关系治理”模块,涵盖动物行为学、跨文化沟通等内容,2026年前实现全警轮训。服务型警务深化方面,法国国家警察总署决定2027年前在全国50%的警察局设立“宠物事务服务窗口”,提供芯片登记、训练课程预约、保险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推行“宠物友好警署”建设,试点配备宠物临时寄养区、急救设备,增强警民互动信任。

  五、经验启示

  法国宠物管理警察执法体系的成功,本质是将“生命权保护”纳入现代警务价值体系,通过“法律刚性约束、技术柔性赋能、社区多元参与”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单一秩序维护”到“人宠关系治理”的范式升级。其核心经验体现在宪法价值的具象化,即将抽象的生命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规范,为执法提供终极合法性支撑;技术治理的谦抑性,以数据驱动提升执法精准度,同时避免技术万能主义,保留人工裁量空间;社区力量的组织化,通过制度设计将市民、专业团体转化为治理伙伴,构建“警察主导—社会协同”的弹性治理网络。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交织的当下,法国模式为各国应对宠物管理难题提供了三重启示:法律需有“温度”,在动物福利与人类权益间寻找平衡点;技术需有“边界”,始终服务于增进社会福祉;治理需有“韧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张力中保持动态适应。当警察执法从简单的“禁止与处罚”转向“规制与服务”,现代警务正迈向更具人文关怀、更富治理效能的新维度。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从“管理”到“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协同”,最终实现人与动物、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2024年重点教研项目“ 《治安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新质公安战斗力加速生成与提升为背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JZD01)
  【作者简介】袁晨钧,北京警察学院治安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治安管理、数据警务和涉外警务等。
  余进,北京警察学院教学评估及学科建设处,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
  (责任编辑:冯苗苗)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