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芦胜磊
人物档案:
阿思里别克,哈萨克族,1988年5月出生,2014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新疆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2021年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评为“成绩突出党员民警”,2021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2022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2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青联授予“新疆青年五四奖章”,2025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阿思里别克带领巡逻队骑马通过湍急河流

阿思里别克在走访途中

阿思里别克帮助辖区牧民群众干家务

阿思里别克和徒弟刘航在牧民家入户走访

阿思里别克为界碑描红
新疆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卡昝河边境警务站隐匿于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之间的卡昝河谷,辖区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地处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前沿。“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飘;一年四季风,天天穿棉袄”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从上空俯瞰,一条条崎岖蜿蜒的路,如枝叶纹理般镶嵌在河畔;路的尽头,横亘着古老雄浑的冰川和巍巍矗立的界碑。
2014年,阿思里别克来到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工作。2015年,他接过守边“接力棒”,担任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
11年来,阿思里别克和警务站的民警、辅警、护边员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与这条通往远方的河谷融在一起。阿思里别克开展清山踏查630余次,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00余起,抓获在逃人员8人,用热血和忠诚在边境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前方是界碑,身后是祖国”,这是阿思力别克的巡边信念,3700多个日夜,他用双脚丈量着卡昝河的边境线,足迹遍布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山丘,走破了26双作训鞋、作战靴,巡逻里程达12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边境线上每一个山口、每一座山峰的名字他都如数家珍。
2025年3月5日,河水潺潺,马蹄哒哒。阿思里别克和同事们跨上马背,出发巡逻。卡昝河,这个听起来诗意美丽的地方,却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高寒缺氧的风雪路、壁立千仞的陡崖路、险象环生的乱石路……危险重重。
这天,阿思里别克一行要前往距离警务站17公里的科克苏沟开展边境巡逻踏查。他们翻越达坂、蹚过刺骨的河水,用了近10个小时才走完。
“边关原本就没有路,这些路都是守卫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和我们一起走出来的。”阿思里别克说。每次翻山巡逻,大家的腿都像灌了铅一样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头痛难忍,嘴唇青紫、干裂。
在一次次咬牙坚持中,阿思里别克从一名新兵成长为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这里的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土包,哪里有个坑、哪里有道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从8平方米到80平方米”带给他的震撼
阿思里别克记得,2015年到警务站时,只有四间房,一间办公室、一间宿舍、一间厨房加餐厅、一间库房,一共80平方米。刚到时看不到房子,因为风吹雪(大风携带雪运行的自然现象)太大,房子被积雪覆盖。他们用了三天时间清理房屋,在旁边的边防连住了三天才搬进来。
那时没有水、没有电,也没信号。十余人挤在一起工作、休息,用电看天、吃水看河,一到风雪天气,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到了冬天还经常伴有风吹雪。对于驻守在这里的民警、辅警、护边员们来说,呼啸的风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刚来到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两天,阿思里别克明显感觉到气候不适、水土不服,喉咙干涩、流鼻血,而且边境工作任务重,让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就这样,在自我怀疑和暗暗叫苦中,阿思里别克度过了一个星期。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15年3月25日,他们巡逻到了第一代哨所附近,怀着好奇的心理进去实地参观。当看见“地窝子民兵哨所”的时候,他震惊了:不到8平方米的空间,不保暖、不防风,盖着雪、破着洞,这些在电影里才有的情景,居然真实地出现在面前。作为曾经的边防军人,阿思里别克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老一代边防人与大风冰雪斗、与蛇虫鼠蚁斗、与寂寞孤苦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8平方米与80平方米相比,还有什么可退缩的!
阿思里别克也是来自牧区的孩子,慢慢的,这里的牧民变成了他的亲人。为守护亲人们的平安,他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扎根在了这片土地。
“有什么事找他一定能办成”
“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这是阿思里别克和同事对工作的要求。他的手机里有300多个辖区牧民的电话号码,附近群众有急事、难事都愿意来找他帮忙。2016年6月,牧民20多只羊不慎掉进水中,他带领3名护边员跳进冰冷的河水,追赶2公里把羊全部救上岸。2021年1月,牧民的牲畜受到狼群袭击,他不顾个人安危驱赶狼群,保护牧民免受经济损失20余万元。2021年8月,牧民羊圈、帐篷被大风吹毁,他自掏腰包为牧民赛力克重建家园。群众孩子生急病,他会积极帮助找医生;有孕妇要生孩子,他找车送到山下医院就医;农牧民转场,他和同事帮着照看生产生活物资、护送牛羊群……
2024年1月3日,卡昝河边境警务站民警接到牧民海沙尔的求助,其在从县城返回牧场的路上遇到了风吹雪,车辆不慎陷入积雪中。阿思里别克立即组织民警辅警携带铁锹、绳索等救援装备赶往现场。阿思里别克说:“海沙尔说的地点是一段山路,有好几个弯,行车遇到风吹雪天气,很有可能被困。”凭借经验,阿思里别克很快就找到了海沙尔描述的事发地,他和同事们连挖带刨,经过30分钟的努力,成功将被困车辆救出。
卡昝河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牧民的夏牧场,霍城县牧民的冬窝子也在附近。入冬后,这里只有3户牧民住在冬窝子放牧,阿思里别克是牧民们的常客。海沙尔是这三户牧民中的一户,他说:“我的通讯录里,阿思里别克的名字是第一个,有什么事找他一定能办成。”
2022年10月的一天,海沙尔发现自家的羊身上长了虫子,他赶紧和附近两户牧民联系,发现邻居家的羊身上也长了虫子。其实,住在牧区的人都知道,一到春秋两季,羊身上长了虫子通过洗药浴就能治好,可让海沙尔和邻居发愁的是,三家人近两千只羊,咋洗?
无奈之下,海沙尔向阿思里别克求助。很快,阿思里别克带着5名辅警赶来,挖坑、泡药浴,给羊洗了一天澡。
阿思里别克从小就出生在牧区,除了会给羊洗澡,他还会给牲畜看病。
2022年3月5日一早,阿思里别克接到牧民加克皮努尔的电话。“阿思里别克,我们家的马已经连续几天不吃草了,现在站都站不起来了,你快来看看吧。”加克皮努尔焦急地说。
接到求助后,阿思里别克立即赶到加克皮努尔家。一进马棚,阿思里别克就看到马躺在地上,有点流鼻涕,一直在咳嗽。他详细地询问:“这种情况有几天了,喂药了没有?”“差不多10天了,一直没有喂药。”加克皮努尔回答说。
见状,阿思里别克初步判断,这匹马可能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肺炎。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判断,阿思里别克拨通视频电话和温泉县的一名兽医联系,通过视频会诊,兽医肯定了阿思里别克的判断,并开好药让人带到牧区。
药带来后,阿思里别克给马打了肌肉针。“我的父母就是牧民,他们也养牲畜。我小的时候经常帮忙照顾牲畜。这种肌肉针我打过好多次了,主要就是对准马后腿肉厚的地方打。”阿思里别克说。
边境警务站远离市区,生活设施不配套,阿思里别克将警务站打造成偏远边境的“生活服务站”,他化身牧民群众的“快递员”,附近群众有急事、难事都来找他帮忙。11年来,他累计帮助边民解决困难3800余件,送医送药400余次,资助受灾牧民6万余元,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00万余元,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封来自牧民们的联名道别信
阿思里别克甘于寂寞、以站为家。由于长期在河谷工作,他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他把这一切都埋在心底、默默承受。家人和领导得知情况后,都劝他下山工作,他却舍不得离开卡昝河。2021年7月,阿思力别克接受组织安排对警务站工作进行交接,周围牧民听说他要调走,纷纷前来警务站道别,45名牧民给阿思力别克送来一封联名道别信,希望他回到派出所后照顾好身体,有时间多回来看望大家。收到信后,阿思力别克泪流满面,思考再三后向组织递交了继续留在卡昝河的申请书。他说,身体这点病不算什么,放心不下卡昝河的一切,想为守边固边再做一点贡献,但心里却多了一份对家人的亏欠。
这条边境线,阿思里别克走了无数遍,这里每条沟渠的独特名字,他都烂熟于心,他放不下这片深爱的土地,放不下这里已经和他胜似亲人的牧民。经过长期和牧民们的相处,阿思里别克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也让牧民们加入了护边的队伍。
卡昝河边境警务站被群山包围,311号界碑屹立于高山之巅。通往界碑的路,让每一位守边民警难忘。民警刘航是阿思里别克的徒弟,他说:“从警务站到界碑直线21公里,要翻过山头、穿过达坂、跨过河,骑马巡边来回得一天。第一次骑马巡边,还没回来屁股就磨烂了,疼得根本坐不下去。”
刘航坦言,他曾想过离开这里。阿思里别克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带着刘航来到西北边防民兵第一哨所,给他讲述哨所的故事,讲述四代守边人的故事……这使刘航对戍边有了新的认识。
巡边路上充满坎坷,可是每当大家看到界碑的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每次用红油漆描红界碑时,我都会流泪,看着界碑和身后的祖国,我和战友们更加坚定——要用青春和热血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阿思里别克说。
编辑:派出所工作----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