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彬 通讯员/张承先
2022年8月30日,北京秋高气爽,阳光灿烂。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喜庆而热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受表彰代表,同大家亲切交流,合影留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对公务员队伍进行表彰。
杨仁德作为铁路公安系统的唯一代表,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中。他望着鲜红的国旗,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这不仅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更是全国七万多铁路公安民警的共同荣誉。
近日,我再次来到福州车站派出所“杨仁德警务室”采访杨仁德,一大早他就带着徒弟李健颖、吕钦在那儿忙碌着。
“茶桶摆这个位置,宣传展板摆那里……”在警务室外,一个“爱心茶摊”在这里启用,免费为旅客送上一杯杯茉莉花茶,传递着对旅客的深情厚谊。
交谈中,我发现杨仁德说话总是慢条斯理,说两句都会“嘿嘿”一笑,但是谈起缉逃破案,他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充满了睿智和力量。
杨仁德是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福州车站派出所副所长,从警25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铁路先进工作者、人民铁道卫士、最美铁路人”等多项荣誉,18次立功,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始终不忘初心的坚守与奉献。
与拉思的故事
1974年,杨仁德出生在福建松溪县,爷爷给他取名“仁德”,叫他长大做一个“仁义为本,以德服人”的人。
杨仁德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作为家中的老大,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帮着父母干农活,照顾年幼的弟妹。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成长,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性。1997年,杨仁德考取了原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两年的警校时光,他练就了一身过硬侦查本领,擒拿格斗、散打搏击、手枪射击等,样样都很出色。
1999年,杨仁德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州公安处来舟车站派出所工作。
20世纪初,鹰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唯一出省的铁路通道,来舟站位于鹰厦铁路三角口,是福建省最大的铁路枢纽站,治安环境较为复杂。
杨仁德回忆说:“当时小镇繁荣,站前路短短百来米,商铺云集,人潮如织,被称为当地的‘小香港’。”
上班不久,有一天杨仁德巡查回到所里,看见所长正牵着一条大狗。所长对他说:“小杨,这是给所里配备的大型防暴犬。”
杨仁德一看立马来了兴致,自告奋勇地说:“所长,能不能把这条犬交给我来驯养?”
同事问他:“体格这么高大的狗,你不害怕呀?养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杨仁德笑着说:“没关系,我想试一试。”他心想,警犬嗅觉灵敏,协助巡逻可以发现可疑线索,能辅助提高侦查能力。他从所长手中接过新“伙伴”,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拉思。
然而经手没多久,杨仁德却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美好。
“拉思虽然看起来很凶,但它的脾气太温顺了,再加上之前没怎么接受过专业训练,许多基本指令并不熟悉,对违法犯罪分子没一点威慑力。”杨仁德说。
于是,杨仁德专程前往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学习。通过三个多月的专业学习,接受规范口令、标准手势、令行禁止等方面的驯犬培训,回来后,杨仁德一点一点教拉思。
“驯犬是一个比耐心的过程,我每天陪着它,一个口令重复上百次、上千次,学不会就一直教,听懂了才能教下一个。”杨仁德说。
在日复一日、不厌其烦的训练中,拉思终于成了杨仁德身边“该凶就凶,指哪儿打哪儿”的得力干将。
2000年6月1日晚21时左右,派出所接到南平市公安局的来电,称有群众举报,一名嫌疑人在抢劫一台寻呼机后,被群众追赶至来舟车站铁路货场股道旁边的草丛中,需要铁路派出所支援。
“那个年代,寻呼机可是奢侈品,嫌疑人得手后就不想轻易丢弃。”杨仁德回忆说,由于群众并不知道嫌疑人是否携带凶器,面对茂密的草丛,大家都不敢贸然进入搜寻。
这时候,杨仁德带着拉思“登场”了。面对现场围观的群众,拉思显得很兴奋,它听从杨仁德的指令,迅速钻入草丛进行搜索,还不时吠叫,给嫌疑人以震慑。
当搜索不到百米距离时,草丛中忽然传来一名男子的求饶声。很快,嫌疑人爬出草丛,乖乖束手就擒。面对群众的掌声,站在杨仁德身旁的拉思也显得很是神气。
拉思一战成名,在当地小镇一下有了名气,福州铁路公安处还特地发文通报表彰。
还有一次深夜,杨仁德牵着拉思在出站口查缉,看到一名西装革履、老板派头的壮实男子走下了车,杨仁德循例检查他的证件,发现他的身份证竟然是假的。男子见他年纪轻轻且只身一人,突然转身就逃。
“拉思‘嗖’的一下子就蹿了出去,将男子扑倒在路边,低声咆哮发出警告,吓得男子一动也不敢动。”杨仁德说。回到所里,经过斗智斗勇,男子终于交代了犯罪事实。
入警不久,杨仁德就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成为公安处管辖基层所队追逃旗帜,荣获了公安处“追逃标兵”称号。
“我和拉思并肩作战,它帮了我立了不少‘战功’。”杨仁德笑着说。
2002年底,一张调令将杨仁德调入福州乘警支队工作,开始新的征程。那天,杨仁德走到哪里,拉思跟到哪里,寸步不离。
“很高兴在从警之初就有拉思相伴,我们互相鼓励、各自成长,让我懂得干任何一件事,都要执着和认真,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十分宝贵的人生体验。”杨仁德说。
列车之“鹰”
杨仁德被调入福州乘警队,值乘福州至贵阳的K1002次列车,乘警长潘卫明,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乘警。杨仁德虚心向他请教,学习如何识别真假身份证、盘查技巧等,认真钻研、揣摩追逃要领。
在绿皮火车的年代,一趟车能拉两三千人,列车上就像一座移动的小“城市”,车厢里人员拥挤混杂,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同志,请您出示身份证!”在福州至贵阳的K1002次列车上,一名男子将身份证递给杨仁德。“你叫刘某然?”杨仁德问。他发现该名自称刘某然的男子与网上的一个逃犯是同名同住址,但是相貌却不相同。
一个村有两个刘某然?不可能有这么巧合!杨仁德马上警觉,问他“你的身份证号多少?你属什么……”在杨仁德的严审细查下,男子漏洞百出,不得不承认其名叫刘某金,所持身份证除照片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同村刘某然的。
经“警务宝典”比对,刘某金是一名在逃人员,因案发后长期外逃,他全然不知刘某然也已沦为在逃人员,最终被细心的杨仁德“捕获”归案。
杨仁德当乘警仅半年多,福州乘警支队就查获了13名在逃人员,其中12名是杨仁德查获的。这个成绩,被公安处系统内称为“杨仁德现象”。乘警支队为推广杨仁德的追逃经验,专门成立了“杨仁德查堵组”,指导乘警开展追逃工作。
杨仁德像一只锐利的鹰,反应灵敏,思维敏捷,发现嫌疑对象迅速出击。
一次,杨仁德在福州开往成都的K392次列车上,查获涉嫌合伙诈骗的在逃人员林某生。“就我一个人坐车,没有其他人,都说几遍了!”林某生很不耐烦,一再强调是一个人,这种反常举动,引起了杨仁德注意。仔细搜查他的随身物品,发现他的铺位衣帽钩上,挂有他人的衣物和洗漱用具,林某生立即脸色大变。杨仁德当机立断,扩大搜索范围,很快在同趟列车上抓捕到同案在逃人员陈某光。
当时科技不发达,不能联网,“追逃宝典”都是单机版,需要数据支撑。杨仁德听说相邻省份能更新数据,他利用退乘休息时间,坐七八个小时火车,去邻省及时更新。
随着追逃工作的逐渐深入,困难也接踵而至。
绿皮车没有空调,夏天车内温度高达摄氏40多度,在列车上来回一趟,得花上三四个小时,警服湿了干、干了湿,即使是大冬天,警服内衬也常常是湿漉漉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追逃,杨仁德连续工作了20多天没下车,直至领导强令他下车休整为止。
杨仁德心细如发,审查比对细致入微,在列车里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不肯放过一丝疑点。他能从口音、方言、穿着打扮等诸多方面甄别发现可疑人员。
那时铁路追逃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一些狡猾的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用伪造的身份证登记,或以未携带身份证、提供虚假身份资料等伎俩乘车。杨仁德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把自己总结出的“敲、观、问、查、审”五字追逃口诀,运用到追逃工作中。
“这名旅客有点反常,上车后始终不与其他旅客来往,一路上都躺在卧铺上不动弹!”一次,杨仁德在1024次列车上追逃时,发现一名老年男性旅客举动反常。
“老人家,您好!您一个人在车上没家属陪同吗?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杨仁德上前询问,打算顺便查清对方的身份。那人看了一眼身着警服的杨仁德,不说一句话,转身继续睡觉,无论杨仁德如何询问,他始终不搭理。这反常现象引起了杨仁德的怀疑。他不动声色,灵机一动,跑到乘务间,请列车员过来以登记身份证为由,查验那人的证件。
那人见是位年轻女孩,便放松了戒备,从内衣口袋掏出一本户口本。经比对查明,该人姓张,他利用担任福建某单位领导的身份,以工程筹款为名骗取40余万元后,外逃达十年之久,没承想这次栽在杨仁德手里。
那时还没有二代身份证的数字认证,人们出门也没有携带身份证的习惯,给追逃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十分考验警察的盘问技巧,考验“鹰”的机警。
最神奇的一次捕获逃犯,是在进京接受表彰的途中查获一名命案逃犯邱某。返回途中,他又查获了一名涉枪在逃人员郭某。从此,他“列车之鹰”的称号不胫而走。
六年间,杨仁德在列车上查获在逃人员近百名,连续两年夺得全国铁路乘警系统追逃“状元”,守护了一趟趟旅客列车的平安。
网逃“克星”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上追逃成为公安战线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安机关将有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发布到公安内网,便于全国各级公安机关盘查、比对,将在逃嫌疑人缉拿归案。
2008年11月,38岁的杨仁德被调到向往已久的福州车站派出所。福州火车站是福建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列车是一个流动社会,车站则是流动的窗口,从车上到车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杨仁德心中有点忐忑。
杨仁德被安排在“丁榕查堵组”,负责查缉网逃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火车站,开展查缉工作,把查缉过程记下来,分析不足之处,再不断改进,遇有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有追逃经验的前辈们。
一趟列车到站,有几百上千旅客出站,要利用出站的几分钟,凭一张照片准确认定抓捕对象,这需要高超的辨识能力。杨仁德为练就“认人”的功夫,利用所有空余时间,上内网浏览,反复记忆,将“察言观色”练到极致。
杨仁德说:“一个人的发型、衣着、体形经常会变,但眉形、耳朵、唇形,特别是眼神基本终身不变。如果不会‘察言观色’,就会看这个也像,那个也像。”
2009年10月7日,在福州站进站口,一名穿着时髦、走路匆忙的男子,引起了杨仁德的注意。杨仁德拦住他:“请出示身份证。”
“我没带身份证,我叫吾某树。”男子很不耐烦,眼神躲闪。
杨仁德迅速认定“该男子肯定有问题”!他通过对讲机联系同事,同事上网查询比对,结果是正常的,但是同一住址的另一名叫吾某林的男子却是在逃人员。杨仁德机警问道:“吾某林你认识吗?”男子很大声地说:“他是我哥哥。”
杨仁德在心里揣摩着:“他会不会就是吾某林呢?”杨仁德将他带到警务室,进一步询问盘查,最终查实此人就是网逃吾某林。
车站是流动性极强的场所,缉逃机会稍纵即逝,杨仁德靠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断熟悉各地风土人情和方言,在关键时刻有勇有谋、沉着冷静,常能急中生智、出奇制胜。
2016年3月22日,杨仁德接到地方公安机关情况通报,涉嫌合同诈骗的网逃李某某,可能在福州站乘坐动车逃往达州。杨仁德一查,那趟车只有十几分钟就要开车了。
“怎么办呢?”杨仁德来不及多思考,一边往候车室冲,一边大脑在高速运转:“怎么才能找到这个人呢?逐个查验身份证肯定行不通了。”
看着候车室里密密麻麻的人,杨仁德急中生智,跑到客运值班室,抽出一张白纸,写上网逃的名字,跳上凳子大喊:“李某某,你的身份证掉了,快来认领!”正挤在人群里排队准备进站的李某某一时没反应过来,赶紧招手:“我在这里!在这里!”
杨仁德急中生智成功抓捕嫌犯的故事,成为同事口口相传的佳话。
在长期的查缉追逃中,杨仁德练就过硬的追逃本领。他通过观察过往人员穿着打扮、携带物品、神态步伐等,总结出“十八字”网上追逃工作法。他曾创造过7天抓获8名网逃的战绩,最多的一年抓了113名,并因此荣立个人一等功。
杨仁德“十八字”追逃法在全处推广,大家借鉴他的工作方法,同年,公安处有76名民警因追逃的优良成绩荣立个人三等功,福州公安处追逃工作也在全国铁路公安系统名列前茅。
在福州车站派出所工作的十几年间,杨仁德一共抓获500余名网逃,成为犯罪嫌疑人闻风丧胆的“网逃克星”。
杨仁德还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他热心助学,支助3万余元帮助两名大学生顺利毕业。他自筹5000元,设立“爱心基金”,鼓励更多的人加入献“爱心”公益活动中来。2017年,他再次将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两万元奖金,全部转入“爱心基金”。
几年来,“爱心基金”为旅客购买“爱心车票”200多张。一包方便面、一份盒饭、一张车票,“爱心基金”犹如一股涓涓暖流,为700多名南来北往的遇困旅客送去温情。
采访中,值班站长林荣说:“杨仁德就是这么热心肠,为了旅客的事,事再小、再困难,他都会想办法去做。我们平常有事,也是第一时间找他帮忙!”
杨仁德常说:“我们收入不高,家庭负担也重。出门在外谁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节俭点,希望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
一个英模,就是一面旗帜。在一代代英模的影响下,福州车站派出所先后涌现出陈善珉、丁榕、方长华、石天清、杨仁德5名公安英模,以及吕钦、李健颖、张新珠等优秀人民警察,为铁路公安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
杨仁德心里无比欣慰,他常和徒弟们说:“英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作者简介】刘晓彬,工作单位福州铁路公安处,中国铁路作协会员、福建省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古静)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